要闻    |    城市远洋   |    原创    |   老外在福建   |    直观中国    |    融播报    |   福建好故事   |    特色产业    |   热点专题 
  • 南平延平:多维驱动 激活文旅新势能
    南平市延平区以1800余年的建县史为底蕴,依托“山、水、城”交融的独特资源禀赋,近年来通过激活消费场景、深挖文化内涵、借势影视赋能,推动文旅产业向纵深发展,逐步转型成为闽北文旅经济新高地。
  • 漳州平和:从“文旅+”到“+文旅”
    从拓展做大全域旅游的三篇文章,到“文旅+”“+文旅”的探索,平和县正以文旅融合为支点,撬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,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。
  • 政和县通过文旅赋能,茶竹融合,让亿年龙鸟焕新彩,打造亿年龙鸟起源地、世界白茶原产地、朱子文化孕育地、廖俊波事迹传习地,大力培育文旅经济新业态、新模式,让“资源优势”变成“发展优势”。
  • 近年来,围绕融入“大武夷旅游圈”,南平市松溪县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动文旅融合发展,加快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。
  • 去年以来,福州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市,多措并举打响“有福之州”品牌,努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。
  • “五一”假期将至,游客可以利用假期,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——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景区走走,体验“城在田中,田在城中”的别样风情。
  • 三明市龙湖村:闽台携手 古村新生
    春风拂过龙湖古村的青石板巷,白墙黛瓦的民居轻披春色,修缮一新的龟山书院飞檐流丹……这座曾孕育“程门立雪”典故的千年古村,正伴着闽台携手奏响的乡建乡创交响曲,在焕新肌理中绽放出新的生机。
  • 福建:台创园里耕耘忙
    走进部分台湾农民创业园,广袤的田野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田间地头、设施大棚、高山茶园,广大台农抢抓农时,努力为全年丰收开好头、起好步。
  • 福建省税务局正式出台《关于实施促进民营企业合规经营 维护法治公平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》,推出“20国(地区)”跨境投资税收锦囊,多举措力促民营企业合规经营、健康发展。
  • 厦门市司法局以“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”建设为引擎,通过平台集成、服务创新、资源聚合,构建起“全链条、专业化、国际化”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,为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全流程的法律服务。
  • 3月25日,《福建省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,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。该条例的通过,不仅统筹发展和安全,更以法治力量推动房屋使用安全管理从“被动应急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型。
  • 涵江区人民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分局等单位,在木兰溪入海口设置“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”,开展以蓝碳增汇模式进行的替代性修复,以“生态+执行”模式不断织密“海上森林”,优化木兰溪流域生态司法保护。
  • 厦门多措并举 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
    厦门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,持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“逐浪前行”的澎湃足迹。数据显示,厦门70%以上发明专利源自民企,近九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来自民企,厦门百强民企研发投入同比增幅达17.82%。
  • 泉州:智能育苗助力春耕备耕
    农业新科技加速赋能春耕备耕。3月3日,记者走访了泉州市水稻、果蔬等育苗基地,科技化、规模化的育秧育苗模式正在为新一年的春耕生产注入强劲动力。
  • 莆田湄洲岛:打造零碳岛 探索海岛生态实践的样本
    立足自身良好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依托“三分靠渔、七分靠旅”,莆田湄洲岛在发展经济过程中,选择“绿色、低碳、智能、宜居”模式,率先完成全国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“双碳”规划。
  • 福建省深化闽江流域综合治理  守护水生态 畅享绿生活
    福建把改善流域水质、提升优质水占比、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摆在突出位置,将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研究、同部署、同推进,努力探索流域保护治理新路子。
  • 在海洋碳汇方面,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还颁发了厦金航线碳中和证书,这是全国首张两岸海上航线碳中和证书,以蓝碳交易为纽带打造“两岸融合+‘双碳’合作+海洋经济”的新机制。
  • 《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》共46条,包括总则,湿地资源管理,湿地保护、修复与利用,法律责任,附则,主要内容涉及健全管理体制、强化制度保障、细化保护举措、突出榕马特色、强化刚性约束等。
  • 泉州将以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为重要抓手,统筹“三水”保护,全面推进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等系统治理,建立完善“三水统筹、水陆衔接、协同保护”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。
  • 2025年一季度漳州生产新型墙材产品17.82万立方米、同比增长6.5%,消纳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8万吨、同比增加7%,成功构建新型墙材产业消纳工业固废的绿色循环经济链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