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共同体 建模和部署
大部分创业者创立企业,也有少数的创立非盈利组织。此外还有许多协作形式,严谨起见这里统称为“共同体”。它们有不少共通之处,所以一并讨论。
###指令->规章 共同体成员依据什么协作?主要有两种依据:
- 规章:事前分发好的规章,规定了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。
- 指令:由指定的上级发出指令。严格说,定义上下级关系也是规章的一部分。
显然,指令的质量更低、成本更高、隐患更多。但规章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,凡是规章没有考虑到的情形,还是需要由人工指令推动。
管理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,就是把指令转化为规章,以提高共同体运行的质量、降低成本、减少隐患,当然这是滞后一段时间的。这个指令转化为规章的过程,往往决定共同体存亡。因为产品领先是暂时的,对手可以抄袭模仿,但经营这个产品的效率,决定谁能笑到最后。一个有经验的管理团队,只有看到规章对产品的支撑优于于对手,才能安睡。
创业者的一项重要工作,就是规定管理团队以什么时间间隔、按什么质量要求,完成[指令->规章]这项关键任务。并且设定合理的检查和奖惩,迫使他们认真对待。一个有经验的创业者,只有看到己方的[指令->规章]能力领先于对手,才能安睡。
这些规定有多种载体,可以写在章程备案到政府部门,可以写成多方合同各执一份,还可以写成源代码...我们把其中的关键结构提取出来,建立数学模型,就可以研究它们的本质。
###评价标准 我们拿到一个共同体的数学模型,怎么评价它的性能呢?
我常用三个标准,照见一个共同体模型的质量:
- 运行中有哪些人工裁量环节,列出来,由重到轻(到无)大致排序,从核心到外围的监督和奖惩力度应该是递降坡度。
- 权利分配的自适应能力:
- 职权能够跟随能力、承诺变化而不断调整;
- 利益能够根据贡献变化不断调整。
- 滞后兑现的利益,都安排了有效的保护措施。
不认可这些标准的人很少。但在工作中真正使用这些标准的人,也很少。
比如很多新手抱怨:“贡献根本不可能量化”。其实他们只要发工资,就已经量化了。因为工资就是一个量化的数字,不给数字出纳没法执行。按月发固定工资永远不变,也量化了。不定期由老板发不定量的红包,也是个量化过程。他们不是没有量化,是量化的质量差,是改进的过程被阻断了。
要提升质量,当然就要明确模型,接受质量评价,然后接受更优的方案(即使不是最优)。很多创业者在明确模型这一步都停下来了,然后以改进方案不是最优为由,停在原地。结果就是这个共同体只有外围在运行,核心停转。很多创业者以为只要做出一个产品就赢了,其实就是这种状况。
其实只要时不时拿出这些标准,照一下。就知道共同体的核心人员,做了多少工作,又漏了多少工作。
再拿这个标准向外照一照,就能判断其它共同体,最终能做到什么位置。就像生物学家看一副骨骼化石,就能判定生物的生态位。
###生态位 用这标准看看常见的企业种类,最低级是股份制的公司,好一点的是合伙企业,再好一点是合作社企业。而它们都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工作需要。
大量的人才被压抑在低质量的模型中,专业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前段就达到了巅峰,再也无法提升。
从历史可以看出,由国家主导的企业种类研发,原创是以百年为周期的,模仿也需要十年数量级。一旦研发成功,就会立法并下达工商执行,这些企业可以在银行开设对公账户。创业者借助这些框架,大大降低了建模的难度。
而民间可以用多方合同创造新的合作模型,要素完整的话也可以运行得很好。因为不使用国家的研发成果、配套服务,还可以不交企业所得税。但普通人受知识和精力所限,很难完成真正的原创。
异军突起的是程序员。他们具备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,而工作结果在设备中高速运行检验,无疑是一种严格的训练。如果只是在数学模型层次看,不知不觉之间,程序员们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超过国家的制度研发能力。他们缺少的,是把模型部署的知识。
一旦程序员们学会怎么部署一个共同体,这个群体将以月的周期不断产生原创模型。而且他们部署的共同体将占据生态系统的顶部,因为它们的模型质量远远超过非程序员所能设计的,事实上是后者无法理解的。
这场生态危机怎么发动、怎么进行,我要在其中完成什么使命。这是顶级程序员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,而其中一些人的行动已经开始。
###部署 程序员们可以量产共同体的数学模型,而这些模型的部署就是风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