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王兴琴 (云南财经大学)
近日,四川成都无手女孩演示如何换卫生巾发视频记录生活,引发关注。她在接受海报新闻采访时表示,她发视频记录生活被人开黄腔,“刚开始很难过,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,但大部分网友都很友好”,她表示会继续发短视频记录生活。这场看似偶然的网络失范事件,暴露出残障人士权益保障的深层困境,值得全社会反思。(4月21日 九派新闻)
冒犯性言论背后展现的是双重歧视。事件中“开黄腔”的行为,本质上是将残障女性的生理需求异化为猎奇素材。这种行径既包含对残障群体的物化凝视,又掺杂着对女性身体的轻佻消费。浙江师范大学残障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学会曾表示,残障群体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,而残障女性还面临性别不平等问题。当她们勇敢打破”失语”状态展示真实生活时,却要面对更为严苛的舆论审视,这种二次伤害揭示出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认知洼地。
该事件反映了部分公众对障碍人士认知的缺失。联合国发布的无障碍主题的报告曾指出,为加强无障碍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,必须开展经常性的教育、文化宣传和交流等活动,抵制污名化和歧视,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,提高对无障碍的认识。当部分网民将基本生理需求讨论娱乐化时,反映的正是残障教育在社交场域的严重缺位。
《网络安全法》规定,当网络暴力行为达到“情节严重”的程度时,即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,但对于隐性歧视缺乏规制细则。笔者建议平台建立“残障友善度”评价体系,将包容性指标纳入内容审核标准,以提高网民对于无障碍的认知水平。
我们亦需建立本土化的包容话语体系。杭州亚残运会期间,一部讲述残疾运动员励志奋斗的纪录电影《水让我重生》获得观众的高度评价,表明积极正向的残障主题传播具备社会接受基础。社交媒体可主动设置 “残障生活智慧” 等话题板块,通过算法机制推动更具公共价值的讨论进入传播视野。
这个案例犹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。当残障女性公开讨论卫生巾更换都需承受异样目光时,我们距离真正的现代文明还有多远?构建无障碍社会不仅需要斜坡盲道,更需要拆除心中的偏见藩篱。在科技发展不断消弭物理障碍的当下,培育 “换位思考” 的共情能力,或许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平等享有尊严的关键所在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王兴琴
编辑:刘经纶
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